100万 能上太空兜风啦!中国航天破局太空旅游

  • 2025-11-14 22:45:50
  • 2

当普通人也能买一张票去太空“兜风”,航天就不再只是国家工程,而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最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那个长期默默托起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的“国家队”主力——准备迈出一步:在本周五开幕的深圳高交会上,正式公布其首个亚轨道太空旅游计划。这不仅是中国商业航天的一次标志性动作,也意味着我们离“上天”又近了一点。

按照目前透露的信息,CASC将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把乘客送到约100公里高空,也就是国际公认的太空边界“卡门线”之上。在那里,游客能体验几分钟失重,还能透过舷窗看到地球的弧线。虽然官方还没公布票价,但《证券时报》等媒体预估,起步价大约100万元人民币(约合14万美元)。听起来依然昂贵,但对比美国同行,已经算“接地气”了——SpaceX和蓝色起源从不公开标价,但业内普遍认为,一次低轨道多日旅行动辄要5500万美元。CASC显然想用更亲民的价格,在这片由美国人主导的市场里撕开一道口子。

不过,这场“上天竞赛”早已不是国家队的独角戏。2024年10月,民营火箭公司深蓝航天宣布,两张2027年亚轨道飞行的船票已经售出,每张150万元。他们计划让乘客在12分钟内完成上升、失重和返回全过程,当然,正式载人前还要做几十次试验来确保安全。更早些时候,一位80多岁的工程师报名参加一家北京民营航天公司2028年的首飞任务,成为目前已知最年长的潜在太空游客。这些细节拼凑出一个信号:中国人对太空旅行的兴趣,正在从好奇转向行动。

政策也在推波助澜。今年8月,广东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商业航天,支持企业建设卫星星座,甚至探索太空采矿和旅游测试。与此同时,中国航天发射节奏明显加快——仅本周就完成了四次发射。据《证券时报》报道,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5万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正在快速成型的生态系统。

面对SpaceX和蓝色起源的先发优势,中国企业选择了一条务实路径:通过高频次发射、技术复用和成本控制,逐步缩小差距。陕西的商业航天初创公司“环宇航天”就指出,行业竞争的核心已转向高可靠性、大推力且可重复使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他们相信,随着国企和民企不断试飞,技术会越来越成熟,价格也会慢慢降下来——就像当年的航空业一样。

CASC至今没有回应媒体的置评请求,但它的入局本身已经说明了很多。中国的航天事业,正从“国家任务”走向“大众可能”。太空旅游或许短期内仍是少数人的奢侈体验,但它点燃的,是整个社会对未来的想象。而这份想象,终将推动更多人真正飞向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