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nia的异类突围:高速公链退潮后的技术与生态重构尝试
- 2025-07-01 17:00:24
- 7
在“高速公链”成为Web3行业的旧叙事之后,大多数用户与开发者对所谓“高TPS”“低Gas”的宣传已感到麻木。然而,来自英国Improbable团队主导开发的新兴公链Somnia却在这个语境下引发了市场的重新关注。本文将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分析:
1. 为何市场对“高速公链”已普遍脱敏?
2. Somnia有哪些底层创新,值得重新唤起行业关注?
一、Somnia简介:三大维度下的创新基础
技术突破
- 多流共识机制(Multistream Consensus)
通过数据链+共识链的结构,实现交易高并发、防止MEV攻击、降低链上冗余,强化系统吞吐能力。
- 指令级并行EVM与自研编译器
将EVM字节码编译成x86机器码,在多核CPU下实现指令级并行执行,解决传统交易级并行难以覆盖的高频场景,如链游爆发、NFT Mint 抢购等。
- IceDB数据库引擎
使用LSM树替代Merkle树,大幅提升读写效率,同时结合性能报告机制,实现更公平、动态的Gas费用计算。
- 流式压缩与对称带宽架构
配合BLS签名和幂率压缩逻辑,提升链间数据同步效率,使网络结构更适应AI社交和游戏等数据密集型应用。
背景与融资支持
- 开发团队来自知名科技企业Improbable,拥有元宇宙与分布式计算经验。
- 资本支持由a16z、软银、Mirana等机构合计投资超2.7亿美元,是近年少见的重金投入L1项目。
生态初具规模
- 测试网数据亮眼:
上线4个月内已生产超1亿区块,单区块出块时间0.1秒,活跃钱包数近9700万,日交易量超2600万笔。
- 应用分布广泛:
已有近30款应用覆盖链游、社交、NFT和DeFi,强调应用层与底层技术的共振发展。
二、为什么说Somnia是“异类”?
1. 并非简单的“高TPS”叙事,而是面向Web3真实使用场景的解法
Somnia将自身定位为高频交互型区块链,其目标用户不是纯粹的DeFi套利者或短期炒作资本,而是链上社交网络、元宇宙游戏、AI代理系统等需要实时互动的应用。
2. 从Web2工程范式逆向入侵Web3
不同于Crypto原生项目大多从去中心化原则出发,Somnia更像是一个Web2工程项目对Web3底层架构的“重构尝试”:
- 利用Web2技术手段(x86编译、LSM数据库、流式压缩)解决传统区块链执行效率低、存储臃肿的问题。
- 加强开发者体验,以构建大规模链上应用为目标,而非围绕“区块链本身”做优化。
三、技术详解:Somnia为何能“做得更深”?
【多流共识】拆分数据与共识,防MEV,提升并发
- 架构机制:每个验证者维护一条数据链,共识链负责统一排序,分离执行与共识逻辑。
- 随机排序机制:采用确定性伪随机算法,解决验证者被MEV攻击者贿赂的问题。
- 减少冗余:只交换数据分片的摘要,降低通信与存储压力。
【指令级并行EVM】突破交易并行的物理瓶颈
- 交易级并行 vs 指令级并行:传统项目只能并行非冲突交易,Somnia可将一个复杂交易内部指令切割执行,大幅压缩执行延迟。
- 性能模型:合约代码编译后作为静态机器码,在多线程CPU中直接调用,尤其适用于高并发Mint、链游状态同步等场景。
【IceDB数据库】从数据结构革新读写性能与Gas模型
- 抛弃Merkle树:改用LSM树结构,写入逻辑优化,数据压缩成本更低。
- 性能报告机制:记录内存与SSD访问频率,回馈Gas估算,使链上操作Gas费用可控、可预测。
四、Somnia能否真正“破圈”?
Somnia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它不再试图重复“比Solana更快、比Polygon更便宜”的旧叙事,而是重构了一个以高频场景为中心的链上操作系统:
- 面向未来社交网络、链上游戏、AI代理的实际需求;
- 拥抱硬件、并行、压缩、编译器等工程优化思维;
- 结合Web2架构、Web3经济模型的复合生态。
在高速公链逐渐被边缘化的今天,Somnia未必一定“成功”,但其“与众不同”的底层设计,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 上一篇:2025 IXO之后:韩国链上活动深度解析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