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Web3.0属于00后
- 2025-07-14 17:04:18
- 2
在加密行业里,“年轻”早已不是一种标签,而是一种现实。
红林律师网上冲浪时,看到一张“Crypto行业年轻面孔”榜单在社交媒体传播,从BNB、SVM到Infini,从研究员到VC,从交易所运营到Meme社区创始人,满眼望去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最小的19岁,最大不过27岁。他们不仅是项目的代言人,更是叙事的主导者、圈层的组织者,甚至资本的调度者。
看的红林律师直感慨:“一个残酷的事实,Web3其实是00后的事……”
为什么是“年轻人”赢了这场比赛?
这不是情绪化的感慨,而是一个冷静的正儿八经的时间推演。按照目前行业不争气的(尤其是以太坊稳定币项目)发展进度,区块链行业如果真的想迎来应用大爆发,乐观起见还要5~10年——那时候的00后正好30~35岁,正是既有技术力、又有资源力的生猛且成熟的黄金年纪。而80后、90后呢?他们大多已经过了能拼的阶段,无论是体力还是心力。如果还想在行业内不服老的折腾做点事,大概率只有转型做投资人、或者凭借多年摸鱼打滚踩坑经验贡献职场狼人杀甄嬛传等技能,留给他们冲锋陷阵的机会是越来越少。
原因在于:今天的Web3早已不是靠经验赢得席位的行业,而是靠话语权、社区感知和信息敏感度。而这些,往往不在年长者手里。
名单上的那些年轻人,几乎没有“传统金融”“互联网大厂”背景的标签,你可以解读说他们缺乏社会历练,但也可以说他们没有路径依赖和存量有毒。他们不是从Web2转Web3,而是直接“生在链上”。在这一代年轻人中,Web3不是转型,而是本职。
他们从大学社团就开始投项目、做KOL、建社区,对链上的游戏规则、营销手法、数据节奏、生态联动的理解远超“老司机”们。他们没什么包袱,自带话语体系,敢说敢试,甚至乐于冲锋踩雷。这一代的技术能力和市场触觉,是真正意义上原生的“链上物种”。
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信任体系和协作方式。不是靠“师徒制”或“平台输血”,而是靠朋友圈、TG群、RedBook动态,以及不断变换叙事的Meme文化。这种合作方式,年长者很难融入,甚至看不懂。
老一代Web3从业者:被动“加班”的宿命
如果你是Web3的80后、90后从业者,可能这几年已经有点疲惫:牛市一波接一波,技术叙事从Layer1讲到RWA、再讲AI+Crypto,这节奏多少有点风急天高猿啸哀。
你可能做了很多“结构性正确”的事,比如发链、做钱包、做公会、管基金,但回头看,真正赢得市场的,反而是某个23岁研究生一边上课一边做出来的空投Bot、代币情报分析、钻石手社群。
你不是不努力,而是节奏不对。对今天的Web3世界来说,速度胜于规模、流量胜于基础、话术胜于经验。这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规则变了。
Crypto 的技术开发正越来越模块化、产品化,对“精英开发者”的依赖反而下降;而围绕社群、流量、代币经济设计的复杂度则在上升。叙事变得更快,热度更短,项目生命周期压缩,运营和博弈策略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这就意味着行业对人的要求变了。从“能做”变成“能表达”;从“技术型”变成“反应型”;从“积累资产”转为“创造情绪”。
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的好处不是“便宜”,而是他们具备更短的反馈周期、更少的路径依赖和更灵活的社交操作方式。他们的“第一性原理”就是社交网络,而不是白皮书。
这不是Web3的异化,而是它本来的样子:一个把社区驱动和共识建立放在第一位的实验性产业。
而中年人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参与成本太高”。没法随时随地熬夜冲discord、不能一周三飞搞生态活动、更没法把社交号变成生活的延伸。这时候你只能退居二线,做天使、搞投研、讲行业知识。这其实也是红林律师那句“顶多做好投投资支持型工作”的真实含义。
Web3老OG,该怎么传棒子?
1961年,26 岁的李敖在台北写下《老年人和棒子》,旁征博引、文风辛辣的质问当时知识界那些“既不退场,也不带徒,不愿交棒”的前辈。
他说:“青年人最怕的,不是你不给棒子,而是你拿着一根落了伍的棒子,还要反手在他们头上敲一棒。”这句话横跨六十年,今天读来仍像是对Web3世界里不少“老韭菜”和“圈里老人”的精准点名。
他那一代人写棒子,是写学术、政治、文化的代际焦虑。而今天我们说“Crypto的棒子”,说的是技术话语权、流量组织力和社区控制权的真实转移。棒子不再是抽象的“理想”或“传统”,而是实打实的节点、Token和行业圈子的影响力。
李敖在文章中提醒年轻一代别太高看老年人的“传承欲望”——很多人连棒子都没拿稳,更多人交出来的,只是一根被时间掏空、只剩涂层的空心棒。
他们口口声声说支持年轻人,但到真正涉及资源分配、项目上线、投票拍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支持”只是姿态,权力还在自己兜里。“你来提案,我来拍板;你来运营,我来签字;你来冲锋,我在群里‘+1’。”结果是,你以为在接力,其实只是在打工。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老不老,而是你有没有真正那个“交棒”的意识和能力。
别忘了,每一代技术革新,都会有一批“幕后操盘手”。他们不抢镜,但抓资源、控节奏、压风险。中年人未必需要下场和00后争抢流量,但可以和他们谈Deal、配资源、保下限。你可能做不了一个23岁的内容博主,但你可以投他、孵化他、服务他,把自己变成年轻人发力的杠杆和底座,主动做好传棒子的那个人。
真正值得敬重的“Crypto老人”,不是站在舞台正中假装年轻,而是站在舞台后面,让年轻人真正跑起来。不是讲“我当年”,而是帮他们讲“你现在”。不是抢“下一棒”,而是让“下一棒”变得更好接、更能跑、更少走弯路。
毕竟,这场大潮不是对抗,而是共生。
这不是一场“年轻人取代中年人”的戏剧,而是Web3产业从“技术主导”转向“叙事主导”的结构性变化。而这一变化,最先感知、最先适应的,就是那批“19岁上推、23岁写合约、25岁开项目”的新一代从业者。
他们不需要我们教,而我们得学会重新学习。
这,就是时代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