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再次达成关税停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2025-08-13 21:52:02
  • 6

随着中美双方同意将现有关税暂停措施再次延长90天,两国经贸关系在波动中迎来新的缓冲期。

分析人士指出,在年底前可能举行的两国领导人会晤前景下,双方有望在农产品采购、出口管制等具体领域达成“零碎协议”,但全面突破的难度极大,中美贸易博弈已进入长期化、碎片化的深水阶段。

此次延长关税休战被视为为高层对话创造谈判空间的关键步骤。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公开表示,若贸易谈判取得积极进展,他与中国国家领导人“可能在年底前举行会晤”。这一表态显著提振了市场情绪。

荷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宋林认为,再次升级关税不符合中美任何一方的经济利益,但与此同时,期待双方达成一劳永逸的全面协议也不现实。她预测,未来更可能出现的模式是“延长—谈判—再调整”的持续循环,而非根本性解决方案。

推动中国扩大采购美国商品仍是美国政府的核心诉求之一。就在关税暂停期限临近之际,特朗普敦促中国将大豆进口量增加四倍,凸显其对农业出口的政治关切。

大豆作为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其采购规模常被用作衡量双边关系的风向标。然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提醒,农产品采购并非简单的政治指令可完成,实际执行中面临多重现实制约。

他指出,消费结构变化、已有国际合同的履约义务、供应链转换成本等因素,都会影响新的采购安排落地。因此,中国不会轻易接受单方面、不可持续的采购承诺。

前美国贸易谈判代表、现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客座高级研究员史蒂芬·奥尔森(Stephen Olson)表示,中国在吸取“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执行中的经验教训后,此次谈判立场更为坚定。

北京不再愿意单方面承担巨额采购义务,而是寻求在技术出口限制方面获得实质性让步作为交换。他预测,若两国领导人会晤成行,可能达成一项包含进一步削减关税、在出口管制上取得有限进展的协议,但涉及产业政策、企业补贴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仍将难以触及。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高级副总裁、前美国贸易谈判副代表温迪·卡特勒(Wendy Cutler)指出,当前技术层面的谈判正在为秋季可能的峰会铺路,但这一过程“绝非在公园散步般轻松”。

尽管双方在部分议题上存在合作空间,但地缘政治紧张持续为经贸关系蒙上阴影。例如,美国已释放明确信号,可能以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施加新的贸易限制,仿效其对印度的做法。

美国副总统 JD·万斯周日公开表示,特朗普政府正考虑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新关税,以此作为谈判筹码,进一步凸显经贸议题与地缘战略的深度捆绑。

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志雄则对进一步达成互惠协议持悲观态度。他认为,北京目前并无意愿在延长关税暂停方面提供超出必要范围的额外让利。

“中国更应聚焦于内部改革”。他强调,若中国能够切实推动经济向内需驱动转型,优化国有资本配置,重振私营部门信心,并通过稳定房地产市场增强中产阶级财富预期,将更有能力应对外部政策的不确定性与反复无常。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美竞争已超越传统贸易争端,演变为涵盖科技、安全、规则制定等多维度的系统性战略博弈。

经济学人智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苏月指出,这种长期竞争格局难以通过短期贸易协议化解。即便在特定领域达成“碎片化”妥协,核心技术脱钩、全球供应链重组、国际规则主导权之争等根本性挑战仍将持续重塑全球经济秩序。

“这种竞争是多方面的,涵盖经济、技术、安全和对全球秩序的影响——每个领域都有其自身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