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造链潮」:从公链出走 专属 L1/L2 背后的万亿结算权之争

  • 2025-09-30 22:31:18
  • 4

稳定币 L1/L2,正在成为一个「当红炸子鸡」叙事。

从 Plasma 到 Arc,再到 Stable 和 Converge、Tempo,Tether、Circle、Coinbase、Stripe、Ethena Labs 等全球金融科技巨头、顶级稳定币发行商,都正从通用公链上「出走」,将目光投向「专属结算层」的自建,加速推进各自的区块链或 L2 方案。

本文也将深入梳理稳定币造链的逻辑、风险与潜在格局,探讨这一趋势对用户与生态的深远意义。

稳定币早已成为「房间里的大象」

稳定币作为加密世界的「圣杯」,始终是市场最具想象力的赛道之一,无论是支付、跨境转账还是 DeFi 抵押,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写链上乃至全球资金流动的方式。

回顾历史,会发现 2020 年的 DeFi Summer 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借助 DeFi 原生场景的爆发,稳定币需求被彻底释放,尤其是稳定币场内的收益组合可能性被挖掘,使得市场迎来了真正「需求带动供给」的井喷,这也使得稳定币的角色随之发生了嬗变:

过去 5 年,稳定币从单纯的链上交易凭证与全球支付工具,逐步升级为加密金融的底层流动性基础设施。

CoinGecko 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30 日,全网稳定币流通量已超过 3000 亿美元,其中 USDT 以 1746 亿美元位列第一,USDC 以 735 亿美元排名第二。

这也意味着过去 5 年稳定币市场体量增长逾 2800 亿美元,走完了过去若干年增量总和的约 15 倍。实事求是地说,像稳定币目前超 3000 亿美元的市值,结合其仍在高速增长的步伐,背后庞大的抵押物需求、对传统金融和支付体系的冲击,无疑已经绕不开监管的必然审视。

从这个角度看,稳定币自身在经历 2020、2021 年的疯狂增发及 2022-2025 逐步破圈出界的登堂入室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接下来无论是在加密世界的深度绑定使用,还是深度渗透全球金融体系的过程中,都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稳定币发行方不再满足于做「配角」,而是要自建链,譬如 Tether 推出 Plasma、Stable,Circle 布局 Arc 和 Base,以及 Ethena Labs 等推进的 Converge。

所以无论是从利润与掌控力的角度,还是从抗风险与合规压力的角度,这确实都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 利润与网络效应:专属结算链可以收取交易结算费和网络 Gas 费,形成的经济模型和网络效应可以反哺稳定币发行方,对于已经体量庞大的成熟稳定币,如 USDT、USDC,无疑极具吸引力;

  • 抗风险与合规:自建链可以降低对其他公链(如以太坊、Tron)的依赖,分散技术和合规风险,满足机构级用户对确定性执行和可预测费用的要求;

  • 战略博弈余量:稳定币与专属公链绑定,可能成为下一个「数字美元结算层」或「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竞争主体;

稳定币发链的入局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稳定币纷纷要造链。

梳理当下的入局者,会发现几乎囊括了所有主流稳定币发行方和潜在支付巨头,且都是从「通用型公链」转向「垂直领域专用链」,针对支付、结算与规模化需求进行端到端优化,无论是吞吐量、延迟还是 Gas 设计,共通点都十分一致:高性能、低费用、稳定币原生支付。

其中,Tether 推出的 Plasma 无疑是其中最受瞩目的一个——Plasma 主打 USDT 转账零手续费、超高吞吐量,以及原生的比特币最小信任桥,意在优化 USDT 的大规模转移与跨境使用,这种原生集成在链层面的体验优化,也有望推动整个稳定币支付格局的重塑。

事实上,Tether 并未押注单点,而是采取「多链并行布局」策略,除了 Tron、以太坊等通用公链,专属链也不止 Plasma,还与 Bitfinex 联合推出了 Stable L1,支持用户用 USDT 支付 Gas 费,全面分散风险、增强掌控力。

紧随其后的是 Circle 推出的 Arc 与 Noble。

其中 Noble 作为 Cosmos 原生资产发行链,专为将 USDC 和其他稳定币引入 IBC 连接的应用链而设计,算是 Circle 早期的试水;而 Arc 则是 Circle 专为稳定币金融打造的区块链,融合了快速结算、原生 USDC 集成和全球外汇工具。

Arc 最值得关注的点,在于它将 USDC 作为原生 Gas 代币,支持生息型 USYC 代币,同时内置外汇引擎,通过询价模式实现链上机构兑换,换言之,它不是为最大程度的去中心化而构建的,而是为了将代币化的美元嵌入到企业支付、外汇和资金流中。

此外还有 Converge 面向机构资本、Tempo 融合 Stripe 商户体系。总的来看,这波稳定币造链可能带来三种主要路径:

  • 专属结算链/L1(如 Plasma、Stable、Arc、Tempo): 完全掌控技术堆栈、经济模型和合规环境,实现性能和定制化的最优解;

  • 绑定公链/L2(如 Circle 与 Base 的深度绑定、Converge): 借力现有生态的安全性和开发者群体,但通过 L2 获得性能和 Gas 费用的主导权;

  • 跨链聚合与账户抽象: 通过钱包等基础设施,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屏蔽底层链的复杂性;

有趣的是,在稳定币造链热度正盛之时,Tron 在 8 月 29 日也紧急下调了 60% 的链上转账费用,显然是对近期 USDT 转账成本偏高、用户抱怨不断的直接回应,这也侧面反映了通用公链面临的竞争压力。

结算层之争:传统公链 vs 稳定币链

这也衍生到了一个必然的话题:稳定币们,尤其是 USDT、USDC 这两个庞然大物开始争相造链,肯定会直接挑战以太坊、Tron 等通用公链在「支付与结算」这一高频场景的主导地位。

这场竞争本质上是「高频金融结算」与「通用计算平台」之间的功能分化,当然这也与实际的市场格局变化密切相关。

毕竟从 gasfeesnow 的历史统计数据来看,Tron 网络的转账费用早已从 2021 年前平均不到 0.5 美元,飙升至如今的 4.5 美元以上,即便是在 8 月 29 日就将能量单价从 210 Sun 降低至 100 Sun(约 60% 降幅)后,单笔 USDT 转账的成本仍在 1.9-4.5 美元区间。

以太坊主网更不用说,高波动的 Gas 费一直是高频小额支付的障碍,直到部分 L2(如 Arbitrum、Optimism)以及新公链(如 Aptos、Sui)在近两年提供了替代性选择,但相比之下,稳定币造链通过定制化,能够解决传统通用公链的「高昂且不可预测的 Gas 费」和「低吞吐量」的致命弱点。

当然,稳定币造链并非坦途——等同于承担更多「发行+结算」的职能,它们必然面对更强的监管压力,并直面两大核心挑战:

  • 安全性和去中心化: 稳定币链为了追求极致性能,牺牲了部分去中心化,它们能否像以太坊那样保持长期的安全性和抗审查性,将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 生态吸引力: 这些垂直结算链能否吸引开发者和用户构建多样化应用?如果它们仅仅是「高速公路」而没有「目的地」,其长期价值将受限;

不过对用户而言,稳定币造链也意味着跨链体验和账户体系的进一步碎片化,这对钱包基础设施提出了更复杂、更及时的聚合要求。

像 imToken 最近就新增支持的 Plasma 账户,正是尝试在用户体验层面简化这种复杂度——支持用户可通过统一账户更轻松地在多链环境中管理和调用资产,这是稳定币基础设施演化中的一个关键拼图,旨在让用户在享受 L2 性能红利的同时,保持操作的便捷。

写在最后

长期来看,稳定币支付不可能再用 Visa 或万事达卡的通道作为主清算层,真正的 Crypto 支付终局,必然是直接从用户钱包发出交易的资金自托管模式,由区块链直接完成清结算。

这也意味着稳定币的未来,不只是「美元替代品」,而是「结算层重塑者」,它们不再满足于在以太坊、Tron 等公链上扮演配角,而是试图通过自建链掌握核心的清结算权,那在造链潮与账户体系革新的双重推动下,一个万亿级别的加密金融基础设施势必会加速成形。

这场万亿级别的蛋糕争夺战,已经擂响了开局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