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深远影响:基于货币流通域视角的分析

  • 2025-11-13 20:00:16
  • 1

近年来,稳定币的迅速扩张使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日益加深。本文从“货币流通域”的全新视角出发,通过空间、制度与功能等维度系统探讨了稳定币如何作用于国际货币体系,并结合最新案例与数据揭示其影响现状。文章还提出了加强稳定币监管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政策建议,以应对货币流通域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总体而言,本文为理解稳定币的全球扩展及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深远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本文发表于《国际经贸探索》2025年第8期,为便于阅读分为上、下两篇刊出,此为下篇。

稳定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基于货币流通域的分析

货币流通域视角下稳定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现状

借助货币流通域的视角,不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为何加密货币及稳定币难以监管和遏制”,即新货币流通域中制度缺失的根本原因,还可以观察到稳定币对国际货币体系影响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边界消融。稳定币去中心化与全球化流通特性模糊了传统货币的地域界限,尤其在美元稳定币被传统支付机构采用时尤为显著;其二是权力重塑。美元稳定币无需银行账户即可交易,降低了使用门槛,扩大了美元的流通范围和国际货币权力;其三是公私竞争。稳定币依托市场驱动形成全球网络,与国家主导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扩展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其四是监管挑战。全球缺乏统一监管标准,导致稳定币在跨境流通中形成监管真空,增加了金融风险并便利了非法活动。本部分将结合最新数据与案例,深入分析稳定币(主要是美元稳定币)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多重冲击。

货币流通域视角下的边界消融:法定货币国际流通的基础设施与稳定币加速融合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依赖传统银行系统和SWIFT网络进行跨境支付,但由于清算和结算过程中涉及多重中介、反洗钱和反欺诈合规审查等环节,普遍存在交易费用高、速度慢、透明度低等问题。相比之下,稳定币通过区块链技术大幅简化国际转账过程,发送者只需将稳定币直接转移到收件人的钱包地址。区块链网络审核和批准交易后,永久记录在区块链上,确保透明度、安全性和即时结算(BIS, 2023)。尽管稳定币支付提供商受到类似法定货币的反洗钱法规约束,但其转账时间仍远低于传统跨境支付系统。近年来,随着高性能区块链技术的进步,稳定币跨境支付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得以充分体现(Adachie et al., 2022),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选择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Token Terminal数据显示,过去四年间(2020-2024)全球月度稳定币转账量增长了十倍,从每月1000亿美元增加到1万亿美元。Visa调整算法后,2024年10月全球稳定币转账量达5120亿美元,交易次数1.195亿,表明稳定币在全球支付和跨境交易中的市场需求强劲。

此外,许多支付领域的传统公司和新兴金融科技平台正加快推进稳定币在传统支付系统中的应用。PayPal于2023年8月推出支付稳定币PayPal USD(PYUSD),并于2024年10月完成第一笔稳定币商业汇款。Stripe宣布与Paxos合作支持稳定币支付。作为全球第二大卡支付组织,Visa早在2023年9月就成为首批大规模使用Solana区块链进行稳定币结算的大型金融机构之一,并于2024年10月成立区块链平台VTAP,帮助机构自主发行和运营稳定币。同时,SWIFT也在积极探索兼容稳定币的解决方案,例如BVNK推出的与SWIFT兼容的支付工具,以及日本三大银行对稳定币与SWIFT结合的研究。这些进展表明,稳定币支付正逐步嵌入全球金融体系,改变现有的支付模式和货币流通方式。

货币流通域视角下的权力重塑:非美货币的主权遭受更加剧烈的冲击

从理论上讲,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可能对一些国家的货币主权构成挑战,特别是在通货膨胀严重或货币贬值的国家,公众更倾向于使用与外币挂钩的稳定币而非本国法定货币。这不仅会加剧资本外逃和“美元化”现象,还会削弱本国货币的功能(Frost et al., 2021;Garita et al., 2024)。前美国货币监理署代理署长布鲁克斯指出,由于美元支持的稳定币市值达数千亿美元,且支持的交易量超过万亿美元,越来越多的高通胀国家公民选择使用美元支持的稳定币作为合成储蓄账户,无需在当地银行开户,仅需互联网连接即可实现。

2024年数据显示,在17个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企业和消费者为获得稳定币支付的溢价平均比标准美元价格高出4.7%,总溢价达47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至254亿美元。其中,阿根廷的“稳定币溢价”最高,达到30%,其次是尼日利亚的22.1%。这些国家的本币贬值严重,经济不稳定,导致人们转向稳定币保护资产。Bitso公司的数据显示,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拉丁美洲地区购买的加密货币中有38%是比特币,30%是稳定币,而在阿根廷,美元稳定币的购买比例高达60%。当阿根廷比索价值跌破0.004美元时,稳定币月度交易额飙升至100万美元以上。

货币流通域视角下的公私竞争:央行数字货币的部署进展与国际流通明显滞后

CBDC作为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提供了合法、受监管的数字支付手段并降低了交易成本,其广泛引入可能会削弱加密货币的部分优势(Laboure et al., 2021)。然而,从事实来看,稳定币在新货币流通域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5年1月,全球仅有中国、尼日利亚、巴哈马和牙买加的CBDC项目处于“活跃”状态,但其国内渗透率均未超过0.2%,限制了跨境流通进展。

尼日利亚政府曾试图通过eNaira对抗加密货币冲击,但eNaira推出一年后,官方钱包约有98.5%被放弃,而稳定币使用率却持续提升。最终,尼日利亚政府不得不取消加密货币禁令,并计划开发奈拉稳定币cNGN。在美国,特朗普政府支持美元稳定币,禁止联邦机构创建CBDC,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稳定币的垄断地位。

货币流通域视角下的监管挑战:国际监管的灰色地带持续扩大

由于稳定币的技术特点和不同地区监管标准的不统一,其往往游走于现有国际货币监管框架的“灰色地带”。近年来,去中心化稳定币(如DAI)和去中心化混币器的出现使得用户能够规避监管。犯罪分子利用智能合约和混币器进行资金拆分与“洗白”,导致跨流通域的犯罪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监管与制裁。

中心化稳定币发行商的权力滥用问题也愈发突出。以Tether为例,其长期因未能严格遵守1:1抵押品比例而备受争议。2023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其处以4100万美元罚款,但在全球范围内,缺乏与美元稳定币流通范围相匹配的监管机构与政策。

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使货币流通域发生深刻变革,稳定币作为法币与加密货币之间的桥梁,对国际货币体系构成持续冲击。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应尽快推动针对稳定币(尤其是美元稳定币)的全球监管落地。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各国监管态度与能力存在巨大差异。建议我国积极发起国际合作,力争在国际层面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建立并落实全球统一的监管框架和技术平台。

其次,建议以CBDC或数字特别提款权(eSDR)为切入点,加快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CBDC具有合法性与安全性优势,而eSDR则可作为超主权货币选项,缓解发展中国家对美元稳定币的依赖。

最后,建议在可控范围内促进稳定币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我国可考虑在香港和澳门等地探索港币、澳元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创新与应用,尝试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的组合,实现“主权可控、市场增效”的双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