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要规则、加密也不例外:中国语境下的四个现实挑战

  • 2025-10-09 21:05:54
  • 1

最近读了a16z的一篇文章,标题是《Markets need rules, and crypto is no different》,中文翻译过来就是“市场需要规则,加密也不例外”。文章本身篇幅不长,核心观点也并不复杂,一句话总结:

加密市场虽然有新技术和去中心化的叙事,但只要存在控制与风险,就必须接受与传统市场类似的规则约束。

接下来,Portal Labs将先为大家梳理这篇文章的核心要点。

a16z四个核心规则

尽管长期以来,加密世界的乌托邦叙事一直高呼“去中心”“去政府主义”,但事实证明,这种理念天然地不符合当下市场运行的现实需求。比特币的创造者中本聪设计了一种绕开金融中介的体系,早期的追随者也普遍带着激进的个人主义色彩——就像当年的Homebrew计算机俱乐部、开源运动或密码朋克社群一样。

然而,要让加密真正释放潜力,它必须走向普及,融入日常商业。事实是,当下的世界秩序依旧是以政府为核心的“规则主义”。任何涉及资本流动与大众交易的市场,都必然要接受国家意志的监管与约束。尤其在商业层面,Web3创业者和企业若想获得投资者信任、消费者认可与法律保护,唯一的路径就是在合规框架内运作。

这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要求。在亚当·斯密、哈耶克、弗里德曼、德索托等经济学家的论述中,市场要健康运行就离不开产权保护、合同执行和公平秩序,加密市场也不例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a16z提炼出加密市场应当遵循的四个核心规则目标

第一,稳定性与可预期性。

市场要运转,规则必须清晰、可执行。Web3创业者需要知道自己的业务将如何被监管,投资者需要确认政策不会朝令夕改,用户也要确信交易是安全的。没有这种稳定性,市场参与就缺乏信心。

第二,产权保护。

安全的所有权是市场的基石。区块链技术的确能在链上确认和转移所有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可以缺席。恰恰相反,法律框架需要与技术形成互补,才能真正保护资产。

第三,透明度与信息清晰。

高效的市场依赖信息对称。无论是代币、DeFi产品,还是NFT,买家必须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披露机制与透明规则,是防止欺诈和误导的必要条件。

第四,公平竞争。

任何没有监督的市场,最终都会滋生操纵与骗局。监管的意义不是消灭竞争,而是确保竞争环境不会被信息不对称或垄断所扭曲。

在a16z看来,这四点构成了市场赖以存在的基本秩序:有了稳定和产权,交易才能发生;有了透明与公平,市场才能走向高效与长期价值。

中国语境下的规则化挑战

然而,市场规则还需要结合各国/地区政策来看。

当前,全球不同地区对Web3的监管政策却呈现出显著差异。例如美国从执法驱动逐步过渡到以市场结构和稳定币为核心的制度建设;欧盟则通过MiCA推动统一监管标准;新加坡早期以开放姿态吸引项目与资金,但近年来监管迅速收紧,DTSP新规就是典型。

中国大陆则始终以风险防控和资本外溢管理为优先目标,对加密业务保持严格限制。与此同时,香港作为制度试验区,通过VASP制度和稳定币框架逐步开放。这也意味着,在中国语境下谈“规则化”,需要结合大陆与香港一紧一松的双重结构。也因此,中国Web3创业者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既要理解国际市场的监管趋势,又要在本土监管逻辑下寻找生存与合规的空间。

如果把a16z提出的四个市场规则目标放到中国语境中去对应,我们应该会看到一套截然不同的挑战与侧重点。

第一,稳定性。

在中国大陆,所谓“稳定性”表现为两层含义:

  • 一方面,自2017年起监管就明确划定了加密资产的红线,代币发行、交易和中介服务始终被视为非法金融活动,这一立场从未动摇;

  • 另一方面,大陆始终在鼓励区块链基础设施、联盟链和数据要素流通等方向的探索,这一政策导向同样保持了连贯性。

对Web3创业者而言,这就意味着,如果方向落在代币相关业务,几乎没有合规空间;但如果定位在底层技术、数据要素或合规应用,反而能在稳定的政策框架下长期推进。

与此同时,香港在“一国两制”下逐步开放,设立VASP制度和稳定币框架,为资产类创业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窗口。但大陆监管高度防范跨境套利,因此Web3创业团队若选择香港路径,必须在业务架构上明确隔离境内外市场。

这种双轨格局要求Web3创业团队在战略上“前置选边”,既要对大陆的红线保持敏感,避免触碰代币发行与交易;又要善用香港的制度化试验,承接资产类业务。实践中,常见做法是将数据与技术研发放在大陆,把金融化应用放在香港,形成结构上的天然防火墙。

第二,产权保护。

产权保护是任何市场的基石。在欧美,加密资产通过法律逐步获得承认,与区块链技术确权形成互补。但在中国大陆,这一逻辑并不适用。加密资产本身并未被法律承认为财产类别,代币相关权利无法获得司法保障。与此同时,大陆政策推动的“确权”方向,集中在 数据要素、数字藏品(NFT的变体)以及联盟链资产登记,强调的是“可控范围内的确权”,而不是无边界的代币化。

对Web3创业者来说,这意味着:

  • 如果涉及代币类资产,产权在大陆无法落地,合规风险极高;

  • 如果围绕数据要素、NFT藏品或联盟链场景,产权保护却有了政策兜底(如数据流通确权试点、司法认可数字证据),在这些方向创业能找到制度支撑。

香港则通过VASP制度和稳定币条例,为代币及相关资产提供法律上的承认与监管框架。对于中国创业者而言,这为资产类业务提供了“合规确权”的窗口,但前提是业务必须真正依照香港本地规则运作,而不是借道香港回流大陆。

这种南北差异,要求Web3创业团队在设计路径时必须双向考量:在大陆,要把确权的重心放在“数据要素化”和“合规数字资产”上,形成能与政策挂钩的产品逻辑;在香港,则可以将代币与资产金融化部分独立出来,接受本地监管框架的审查与许可。两地业务要做到制度隔离、信息披露清晰,才能既守住大陆红线,又抓住香港开放带来的新机遇。

第三,透明度。

在a16z的框架里,透明度意味着信息对称,投资者和用户要清楚自己在买什么。而在中国大陆,由于红线界定模糊,执法尺度存在空间,例如虽然代币融资被明确禁止,但“技术服务费”“海外架构”往往游走在监管之外。这种模糊地带,使得市场长期处于灰色状态。

对Web3创业者而言,这种透明度缺失带来两方面挑战:

  • 对外部市场,在灰色地带运作的项目,缺乏合规披露记录,难以获得国际资本和合作伙伴的信任。

  • 对内部用户,普通投资者往往无法获得清晰的项目信息,信息差导致“信任建立”高度依赖关系链,容易滋生诈骗和过度包装。

香港则正好相反,监管明确设立了披露义务。持牌交易所需要公开审计和风险提示,稳定币发行方被要求保持资金透明。对Web3创业团队而言,这意味着虽然进入门槛更高,但也能在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下,换取长期的市场信任。

这种对比意味着,Web3创业团队在大陆和香港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信息策略:在大陆,更多是“少说、多做”,把披露控制在合规允许的范围内,避免被解读为触碰红线;而在香港,则要主动强化合规披露,用透明度换取监管信任与市场认可。对团队而言,如何在两套话语体系间灵活切换,决定了能否同时维系境内外市场的生存空间。

第四,公平竞争。

如果说稳定性和产权决定了市场能不能存在,那么公平竞争决定了市场能不能健康运行。大陆由于对代币业务的严格禁止,公开市场并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不公平:灰色套利、关系垄断依旧左右着机会分配。Web3创业者往往不是在一个透明赛场上比拼产品和能力,而是在模糊地带里拼资源、拼关系。

香港的尝试则不同。随着VASP制度和稳定币监管逐步推进,监管者试图用牌照和审查来设定护栏,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这虽然提高了入场门槛,却也让真正长期主义的团队有机会在一个更公平的框架中竞争。

这种差异,决定了Web3创业团队在大陆与香港的竞争策略完全不同:在大陆,更多是如何在政策灰度下寻找合规边界,避免被动卷入资源垄断的博弈;而在香港,则是要正面迎接牌照化的竞争,以合规能力和长期信誉取胜。换句话说,前者是“游走红线的生存”,后者是“在秩序中突围”。对于志在长期发展的团队来说,只有在后者的框架中才能真正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

结语

a16z的文章提醒我们:市场需要规则,加密也不例外。放在中国语境下,这句话同样成立,只是规则的形式与落脚点截然不同。大陆的底线式管控、香港的制度化试点,共同构成了Web3创业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对中国Web3创业团队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绕过规则,而是如何在规则中找到可以长期生长的空间。规则不是阻碍,而是前提;不是束缚,而是检验。那些能够在合规秩序下站稳脚跟的项目,才有机会成为留下来的“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