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Sahara AI联合创始人Tyler:让真实使用驱动可持续激励,构建AI协作网络

  • 2025-07-03 18:38:17
  • 6

作为今年最受瞩目的AI原生公链项目之一,Sahara AI 自上线以来就吸引了大量关注。从一线资本踊跃投资,BuidlPad 超募8.7倍,到上线当天直通多家头部交易所,再到在韩国Upbit上的表现,它的交易量一度跃升至平台第二,仅次于BTC和XRP,足见市场对其的高度期待与认可。

Sahara 不仅是AI × Web3赛道中的重要代表,也正成为新一代基础设施叙事中的关键坐标。因此,在这次专访中,我们特别邀请到Sahara AI联合创始人Tyler,就外界最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度解答。

AI×Web3需要建立在真实的需求上

PANews:许多人知道 Sahara 是一个去中心化 AI 项目,背靠顶级团队,不仅获得了Polychain、Binance Labs, Pantera Capital 领投的总计 4300 万美元融资。这次Sahara token的上线更是赢得了币安,OKX,Upbit等全球头部交易所支持。您觉得 Sahara 能获得这么多认可和支持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Tyler:我觉得Sahara 能走到今天,不是靠热度,也不是靠资本,而是靠我们从一开始就踩在一个真实的结构性需求上。

我们一直在问自己:如果 AI 是一个确定性的未来,那么它的基础设施该长成什么样?谁来搭?谁来参与?今天绝大多数 AI 项目还停留在应用层,讲的是如何让 AI 来 Web3,而 Sahara 想解决的是更底层的问题:Web3 是否能成为 AI 时代的参与入口与利益分配机制。

Sahara 给出的答案是:我们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必须有人来做。

AI 的价值分配,不能永远掌握在几家大模型平台手上。如果未来的 AI 真会变成像互联网一样的基础设施,那我们就得有一套更开放、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架构。这正是 Sahara 想做的事:解决一个我们认为迟早要被解决的结构性问题。

我们不是「在 Web3 上做点 AI」,而是从头构建一整套为 AI 而生的系統性操作平台。用链级架构,去承载 AI 的确权、调用和分润,把一个过去只能依赖大模型平台封闭运行的系统,变成一个人人都能参与、共建、共享的新网络。

这是为什么我们能成为目前唯一一个在 OKX、Binance、Upbit、Bithumb 同时联合上线的 AI Layer1 项目。不是因为我们站在风口上,而是因为我们在基础设施这个维度真的在做难而正确的事。

PANews:市场上也有不少 AI 相关项目,Sahara 的定位和路径选择和它们有何不同?在您看来,在Web3 AI赛道中,Sahara 最大的亮点或者核心卡位优势体现在哪?

Tyler:现在很多项目把 Web3 当作融资渠道,把 AI 当成宣传亮点,但我们一开始的出发点就不是这样。我们真正关心的是:AI 正在变成一个新的技术范式,Web3 凭什么参与其中?

关于Web3 如何支持 AI 发展?我反而觉得是有了 AI 的加持,Web3 才真正有机会进化成它该有的样子。

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 AI 的运行方式:模型如何训练、数据如何调用、价值如何回流给贡献者。当我们把这些问题串起来,会发现一个现实:今天的 Web3,还缺少一个能真正承载 AI 协作的底层系统。

所以我们干脆从头来过,,设计一个完整的「数据 → 模型 → Agent → 收益」的资产生命周期系统。每一环都能确权、调用、留痕、分润,所有价值流动都能通过链上逻辑清晰地追踪与激励。

这像是一个“通用操作系统”,AI 开发者、贡献者、使用者都可以基于它进行高频协作。而这套系统也并不是停留在架构图上的设想,我们是把它原生嵌入到了自己的 L1 区块链中,从一开始就服务高频调用、复杂交互的 AI 场景。

打个比方吧,以太坊让我们能自由构建一个金融系统,从钱包、DEX 到治理协议都可以链上完成。Sahara 也是如此,只不过我们服务的不是金融资产,是把整套 AI 供应链搬到链上来运行。我们的卡位点很明确:成为 AI 时代的 Web3 基建。这就是 Sahara 的定位,也是我们认为自己在这条赛道上最核心的卡位点。

日活超140万,AI协作不是空谈

PANews:SIWA 测试网的表现很亮眼,账户数已超 320 万,在数据标注、任务完成率、准确性等方面也都有明显提升。您怎么看这些阶段性成果对 Sahara 搭建去中心化 AI 基础设施的价值?

Tyler:SIWA 对我们来说,不只是个「测试网」,它其实是一场系统性验证:我们设计的这整套链上 AI 协作模型,到底能不能跑起来?结果是,能,而且超出我们的预期。

目前 SIWA 上已经有超过 320 万个钱包、140 万日活,最让我们感到兴奋的,是这些用户是真正在上面做事的人——像是超过 20 万名社区数据贡献者,在链上完成标注、验证、互动,还有几百万人在等白名单。让我看到了这套 AI 资源协作网路的雏形。

这件事也验证了一个核心判断:AI 协作不是空谈,而是一个已经存在、但从未被好好承载的真实需求。Web3 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给这种多角色、多轮次、高频的协作提供新的秩序。

如果说 SIWA 是我们验证链上协作能力的第一步,那从接下来就是我们真正把整个 AI 价值循环「跑通」的关键节点:我们6月底刚上线了AI Agent Builder 和 AI Marketplace的公測,一个让所有人都可以创建、发布 AI Agent,另一个让这些 Agent 真正可以被调用、授权和收益。

可以把这看作是去中心化 AI 的 App Store 和经济系统雏形。而这背后的基础设施,正是 Sahara 构建的整个链级架构。未来我们还会加入收益分润、链上任务调用、组合交易等能力,让这整套系统不只是跑得动,还能跑得久。

所以对我们来说,这些成果不只是「阶段性成功」,更是对去中心化 AI 可行性的第一次强力证明。我们希望让每个人都能参与 AI、贡献 AI,并从中获得真实价值。而 Sahara,正在把这个愿望搬到现实里来。

PANews:Sahara与其他公链相比产品是比较多的,产品市场契合度(Product market fit)也很好。很多人都说 Sahara 的三层架构是“AI 原生链”的新玩法。能不能跟我们聊聊,这套架构怎么帮助平台在性能、治理、生态这些方面一步步进化?如果未来 AI agent 大规模上链或者应用爆发,它的扩展能力会体现在哪些地方?

Tyler:AI 本身是一个很重协作、很依赖组合式开发的系统。不可能像部署个智能合约那样就跑起来,它牵涉到的是数据上传、模型训练、推理调用、收益追踪这些一整套复杂操作。而且这些操作背后还需要做到确权、隐私保护、多角色协作,这就对底层链的性能、可组合性、可验证性提出了很高要求。

所以我们就拉开了三层架构:底层是「基础设施层」,上面是「应用层」,再往上是「生态协调层」。

基础设施层就是我们的主链,配合 TEE(可信执行环境)和链上合约,把数据、模型、Agent 全部注册确权,还能保障调用过程的隐私和安全。你把它想象成一个「可信登记所 + 运转系统」,解决 AI 资产到底归谁、怎么用、怎么分润这些根本问题。

应用层是我们目前推进得最快的部分。AI Agent Builder、Data Service Platform、AI Marketplace 全都在这。开发者可以上传数据、构建模型、训练,甚至直接组合别人的组件做出新功能,还能在市场交易、使用、变现。这部分我们做得很“实用主义”,就是希望开发者真的能短时间内从 0 到 1 做出个能跑的 Agent,不用再折腾各种的工具。

生态协调层是最有未来感的一块,也是我们的网络效应来源。它不只是技术,还是连接机制。Web3 协议、Web2 应用、算力服务商、AI 内容创作者都可以通过标准接口接入Sahara,大家各司其职、共享收益,才有可能跑出一个自驱动的 AI 协作经济。简单说,这一层是我们给生态“铺路”的方式。

那回到问题『Sahara 的扩展能力在哪?』我们相信未来无论是 Web2 还是 Web3 的 AI 应用爆发,这些资产最终都需要一个链来注册、追踪和结算。应用得越多、组合得越复杂,Sahara 就越有价值。我们设计这个系统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支撑一个应用,而是支撑一整个 AI 网络跑起来。你可以把我们想象成是 AI 世界的「底层操作系统」。大家都能来搭建、组合、跑模型,最后还能从中共享收益。这种系统一旦跑起来,是越跑越快、越用越强的。今天我们只是刚开了个头,但你已经能看到一些现象:越来越多的 AI 开发者、模型平台、甚至传统企业的数据业务,正在通过 Sahara 构建自己的链上 AI 产品,真正在形成一个复利效应。

我们看到的不是短期用户增长,而是十年之后,整个 AI 行业对链的依赖。我们想为这件事把地基打牢。

下一步,建立真正“能用的 AI 协作网络”

PANews:接下来 3 到 6 个月,大家都很关心 Sahara 会有哪些新的产品或者合作,让外界看到它在这条去中心化 AI 路上的关键进展。能不能提前给我们透露一些值得期待的亮点?

Tyler:我们接下来这几个月的节奏非常明确:产品、合作、主网,一步步把这个系统跑起来,真正建立一个“能用的 AI 协作网络”。

我来介绍一下6 月底我们已经上线的两个核心模块:AI Agent Builder 和 AI Marketplace。让用户可以不用写代码,直接拖组件、调模型、上线 Agent,一整套流程全链上完成。你也不需要跳 Github 或 Hugging Face 下载东西,我们已经把数据集、开源模型都模块化整合好了。可以说,现在谁想做个 AI 应用,打开 Sahara 就能直接完成。

这是一个开始,7 月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个系统“跑通”。最重要的是上线变现机制:模型调用、API 授权、收益分润、License NFT 都会在这个月开放。让使用者能用 AI 资产,靠交互来收益。这也是很多早期AI投入者最关心的一步,模型和数据怎么变成资产,怎么在生态里流通。

同一时间,我们也会把数据服务平台(DSP)从 whitelist 模式开放成完全公测,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这也代表从这个阶段开始,所有人都可以在 Sahara 上建设和获益。

秋天時我们的主网就会上线,到时候整个经济系统会正式闭环,链上会记录资产的注册、模型调用、收益分发、用户交互等所有行为。而 $SAHARA 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被正式“激活”,当调用AI资产、支付费用、被动收授权分润、参与平台治理时用到的核心资产。

产品之外,我们也会陆续公布一些生态合作,包括开放 API 给更多 AI 工具、和工具类平台串联出入口、实现模型流通 、引入更多企业级合作方参与数据与模型协作。可以想象,Sahara 不再只是一个技术平台,而是一个不断涌现的新型 AI 协作生态。

我们正在把 Sahara 从一个“链 + 平台”,扩展成一个真正能支撑 AI 开发生态的大系统。未来你会看到更多角色在这个系统里找到位置:开发者、数据标注者、模型作者、平台集成方、AI使用者,我们就是在为这些人搭建协作结构和收益闭环。

PANews:Sahara 一直强调数据确权和数据资产化,那在未来,链上数据的价值会怎样真正被释放出来?会不会成为 Sahara 商业化的关键抓手?另外,面对市场上不少类似做AI数据确权的项目,您认为Sahara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

Tyler:我们相信,数据不会只是“被使用一次”的消耗品,而应该是持续产生价值的资产。就像房产可以出租、作品可以授权,数据也可以被反复调用、组合、训练新的模型或 Agent。

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数据不能只是被“确权”,更要“被使用、被持续变现”。用戶上传的一个数据集,不是用完就丢,而是可以不断被调用、参与训练、合成新的用途,甚至被其他开发者组合使用。所有这些行为如果都跑在链上,那就可以把数据的使用路径完整记录下来,让收益分配自动发生。这就不只是确权,而是创造一种真正流动的“数据经济”了。

我们设计的数据服务平台(DSP)就是这个系统的入口。它不仅让你参与任务、获得奖励,更关键的是让你的数据真正变成一个可追踪、可复用、可授权的链上资产。而我们的原生链+调用层逻辑,也让这种数据的使用轨迹能够完整保留下来。

所以我们和其他数据确权项目有什么不同?我会说,他们只做“归属权”,我们做“使用权”和“变现路径”。他们的目标是说清楚“这是谁的”,而我们的目标是,“怎么让这玩意值钱、持续值钱”。

这也是我们认为最能释放商业潜力的地方。对企业用户来说,你不需要从五个平台、七套工具找数据,我们一站式帮你对接、定价、获取授权;对个人用户来说,数据不再只是被“消耗”,而是可以持续为你赚钱。这个系统一旦跑起来,就是我们整个生态最稳的增长飞轮。

所以我常说,数据不是 Sahara 的“切入点”,而是我们商业模式的根基。它是我们能把 AI 生态长期做下去的底层逻辑,也是我们和其他 Web3 AI 项目拉开距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可持续激励:让“真实使用”驱动价值循环

PANews:目前市场对于激励机制的最大质疑是项目TGE后的可持续性正向激励的经济设计。那在您看来,Sahara 在经济体系和激励机制这方面是怎么设计的,才能让它长久跑下去、真正让用户和项目双赢?

Tyler: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所有 Web3 项目都逃不开的挑战。前期靠补贴拉用户,热度一过大家就走光。Sahara 的做法其实很朴素:不搞人为制造的繁荣,回到“真实使用”本身。我们设计激励机制的出发点,就是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个系统没人用,它自然就不会有价值;但只要它一直被使用,就必须有人持续获益。

所以我们是让激励从使用中来、从贡献中分。我们的用户角色很多元:普通用户、数据贡献者、Agent 构建者、企业、模型开发者……每一类人都可以在生态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不仅能用,还能获益。

像一般用户,其实可以直接参与数据标注任务、体验 AI agent、做社区内容。这不是刷榜这种方式去补贴流量,而是真正为平台带来数据、用户反馈、内容贡献的行为。只要你的行为有价值,就会被系统记录并产生收益。

而开发者这边,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工具链。用户可以上传模型、部署、设置收益分润,然后在 Marketplace 里授权别人使用、收获分成。而且你上传的内容,也可以被别人复用,产生更多复利。再往上走,还有企业用户和算力提供方,这些更偏 B 端的角色,也都能找到自己的商业空间。

比较特别的是,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你可以既是数据贡献者,也是AI资产的部署者,甚至还推荐别的用户使用你的模型。做得越多,角色越丰富,回报也越多元。这种“复合型身份”的收益结构,是我们特别强调的持续性设计。

说到底,我们想做到的是:让每一次真实发生的调用、交易、协作,都能自动触发价值回报。只要系统还在用,激励就能流转。这个逻辑不靠补贴维持热度,而是靠生态内部的正循环去驱动。我们认为这是目前 Web3 和 AI 结合最可行、最健康的方向。

PANews:在您看来,未来 AI Layer1 和传统公链在生态位上会是怎样的关系?Sahara 是在补位、重构,还是开辟新赛道?

Tyler:我们认为,AI Layer1 和传统公链之间,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各自承担不同系统任务的协同进化。传统公链擅长处理金融交易、DeFi、NFT 等通用型资产,而 AI Layer1 是为了承接另一个明确的、可預見的巨大需求场景而诞生的:AI 资产的确权、激励、交易与协作。

AI 的资产形态和运行方式与传统加密资产完全不同:它不仅包含数据、模型、agent等非静态资产,更包含运行时产生的大量调用记录、行为日志、协同逻辑。而这些信息,必须依赖一个结构清晰、执行可信、激励持续的原生区块链环境来承载。我们并不是为了跟传统公链“竞争”,而是在现有体系难以承载 AI 协作需求的情况下,主动来搭建一个能够让数据贡献者、模型开发者、Agent 构建者、算力服务者、终端用户都能有机协作的平台。

当然,这个系统的复杂度也极高,远比现有公链复杂:它既要保证数据隐私,又要实现可验证性;既要支持复杂的交互逻辑,又要保证执行效率;还要对每一个参与者给出清晰的分润与确权路径。这些都极具挑战,但我们觉得,这件事值得做,也必须有人来做。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Sahara 既不是“补位”,也不仅是“重构”,而是在推动一个新的系统范式:AI 原生区块链。它不是某个赛道的延伸,而是为一个全新的协作网络开辟出基础设施。我们希望这个网络是开放的、共建的、跨链的,也是人人可参与、持续正向循环的。

PANews:作为Web3AI的头部项目,您如何看待整个AI赛道的发展方向? 您认为未来最大的机会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Tyler:AI 正在迅速从一个专业工具演进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曾经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如今已经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我们相信未来每个人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的 AI 模型或Agent去协助每天的大小事,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必要工具,这是我们最坚定看好的趋势。

但要真正实现这个愿景,还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第一,如何让 AI 能够被个人控制与部署;第二,如何保障数据与交互过程的隐私与透明;第三,如何构建一个公平、开放、可持续的经济系统。

而这三点,正是 Sahara 正在着力解决的方向。我们并不只是做一个工具箱,而是在搭建一个面向未来的操作系统,赋能所有用户、开发者、研究人员、企业去创建、使用和从 AI 中获益。我们认为,Web3 + AI 的最大机会,在于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一个开放协作、人人可参与的 AI 网络。

Sahara 的角色,可以用三个比喻来更好地理解:

  1. 我们是“去中心化 AI 的 AWS”,提供底层算力、存储、调用与激励系统,为整个 Web3 AI 世界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2. 我们像“AI 世界的 Tesla”,用透明、可确权、可交易的机制,重新定义 AI 资产的生产、运行和协作方式;

  3. 我们也是“AI Agent 的 App Store”,让开发者可以快速发布、用户可以自由调用,构建一个具备强大分发能力与商业模型的生态系统。

而最大的挑战,也正源于这套系统的复杂性:我们既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又要让它真正好用、好参与。它必须能够承载千万级用户和应用,才能真正成为 AI 与 Web3 融合的起点。我们相信,这个方向值得长期投入和构建。而 Sahara,正在迈出这第一步。